艺心铸魂 思政育人 广西艺术学校国庆献礼推出多学科融合杂技剧《照破云天》大思政剧目
赓续“飞虎队情谊”,传承“飞虎队精神”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,国庆前夕,由广西艺术学校创排的多学科融合杂技剧《照破云天》,于9月28日在艺校桂花剧场隆重上演。该剧以抗战时期“飞虎队”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的真实历史为蓝本,既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,也是一堂生动深刻的“艺术思政课”,为厚植中美民间友好根基、传承飞虎队精神注入了青春力量。
硝烟已散,精神不朽。作为学校推动“思政+艺术”育人的重要实践,《照破云天》以1943年柳州银仔山为背景,讲述了壮族少年达岩、侬朗、阿娅、阿山等在民族危亡之际,勇救受伤美国飞虎队飞行员杰克,并与日军斗智斗勇的感人故事。剧目艺术化再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团结一心、共御外侮的英雄事迹,以“少年壮志护山河”为主线,将爱国主义、民族团结与奋斗精神自然融入舞台叙事。
全剧由《序:山魂》《鹰坠深山》《烽火断桥》《巧过关卡》《山神祭》《尾声》六个篇章组成,层层推进、扣人心弦。从“山魂”中铜鼓残片的象征意象,到“鹰坠深山”中以杂技技艺展开的紧张救援;从“烽火断桥”的智勇交锋,到“山神祭”中壮烈牺牲的情感高潮——剧目巧妙融合转碟、柔术、手技、叠罗汉等精湛杂技技艺,与壮族文化元素交相辉映,生动诠释了“山烧了还会长,人死了魂不散”的民族气节,展现了中华少年在战火中淬炼的坚毅与担当。
序《山魂》剧照
第一幕《鹰坠深山》剧照
第二幕《烽火断桥》剧照
第三幕《巧过关卡》剧照
《照破云天》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,更是一次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创新。剧目打破单一艺术形式的壁垒,深度融合杂技、戏曲、音乐、舞蹈、主持、器乐等专业语言,现场演唱壮族嘹歌,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,打造出兼具沉浸感与情境化的思政课堂。围绕剧目同步开发的教案集、短视频、剧本游、连环画等教学资源包,进一步推动了历史知识、艺术技能、思政内涵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,构建起“融多元艺术,拓育人载体”的教学新范式。
第四幕《山神祭》剧照
《尾声》剧照
该剧融入非遗元素壮族嘹歌打造更强的沉浸式体验,图为学校声乐专业教师、壮族原生态歌手韦晴晴带领学生现场演唱原生态民歌。
演职人员与编导合影
该剧编剧、校长罗征表示,作为一所有着60余年办学积淀的艺术院校,学校通过多专业、多门类艺术整合创排该剧,旨在拓宽育人载体,让更多不同专业师生参与其中。“以少年视角折射抗战时期的全民抗争,传递‘英雄不问年龄’的信念,更能引发师生情感共鸣。”整台演出既是学校办学积淀的集中展现,也是艺术类中职学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、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的成果呈现。
“这既是一堂深化认知的历史课,又是一堂升华爱国情感的教育课,更是一堂催人奋进的思政课,《照破云天》是艺校在“大思政课”建设中的一次成功探索。”学校党委书记赵晋凯说。它以艺术为媒介,以历史为根基,以育人为目标,打造出一套“有故事、有技艺、有共鸣、有导向”的红色思政优质资源。
赵晋凯表示,在此基础上,学校将持续推进三方面工作,构建可复制的思政教育新模式,完善分学段教案集与剧本游等资源,打造“观剧—研学—实践”常态化教学体系;推动文旅教深度融合,联动银仔山等红色地标设计研学路线,开发铜鼓文创、壮锦手作等课程;创新传播扩大影响,通过短视频+纪录片+思政素材库多媒介传播,让“珍爱和平、技能报国”的精神从校园辐射社会。
未来,学校将继续深化“思政+艺术”融合路径,以剧育人、以美铸魂,让“艺术赋能成长,思政点亮人生”的光芒,照亮更多青少年的成长之路。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